close

「臺北女生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這本書書寫了外地人在台北念書時與人交往的日常

身為留學女博士生在異國流浪的日常

身為女生被社會框架壓迫的日常

身為憤青愛國憂國的日常

 

對這本書的初步認識是來自於女人迷的文章

https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12457

作者許菁芳同時也是女人迷的專欄作家

我喜歡這本書,因為作者對生命的感嘆跟我很像

 

作者談到中國前男友時這樣說

Z自以為討好地說,我就喜歡你這樣,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。
我突然覺得很無力,我的中國男友似乎並不愛我,愛的只是他對美好生活的投射。他以為所有女人都忠勤賢淑,一旦進入親密關係,就會像白娘子被收服入金山寺一樣,扮演起妻子與母親的角色。但我的廚房廳堂都不是為你,我喜歡做菜,就是喜歡做菜而已,不是為了伴侶或家庭,或為了把自己擠壓進入那賢妻良母的形象。
傳統權力關係中的角色扮演,似乎是Z對伴侶唯一的,正常的想像。
Z不能理解我的獨立正如同中國不能理解台灣的獨立。

正巧前些日子同事們聊到男生都喜歡長頭髮的女生,同事們都是有生兒子的媽媽,對於性別意識可能較不敏感,但我聽起來其實不怎麼舒服。

 

書中亦提及有一次作者買好消夜要去找社團夥伴,但走到半路就接到電話,電話那頭的人說男生們不希望今天聚會有女生,一句話就叫作者不用去了,作者為此事還哭了。

看到這則故事覺得有點心疼,因為這是普遍社交生活會遇到的狀況,還好以前參與學生自治的時候,幹部中女生近一半比例,男生當中也有幾位是同男,所以權力關係在我們團隊裡比較沒有這麼彰顯。

 

他的頭髮剪得很短,拖著深藍色登機箱,俐落地向我走來,看起來像是所有白領專業人士的模樣,我正想嘲笑他,唉唷這西裝外套好做作唷,一轉頭看到自己的倒影就噤聲。我也有一張與這世界鑲嵌得宜的臉孔,站在他身邊沒有違和感,我們站在地鐵車廂裡沒有違和感,而立之時好像應該就得這樣,長得這樣。
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永遠任性浪漫的,其實不可以。

這段話在我這個階段讀起來格外有感觸,畢業兩年了,我們開始長成社會覺得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,但在少時認識的朋友面前,我們仍舊是當時的少男少女,被裝在言行打扮逐漸成熟的軀殼裡。

 

年歲長到這裡,突然才發現現在已經是過去想望的未來。"希望我們都能長成如此那般的大人啊"這樣的話,已經不能再說。甚至要很小心的打探自己,確定自己沒有長成少時討厭的大人。原來成為大人之後,還是沒有完成夢想,只是逐漸習慣未能成就夢想的事實。原來格格不入的無力感並不會因為時間過去而消失,只是,扮演著大人的自己已經能夠接受日日夜夜的挫折感。也可以接受自己尷尬錯亂的站在不屬於自己的人群之中,甚至還自得其樂。

少時與人來往,彷彿踢泡泡足球,人人關在自己的泡沫裡,接近都有極限,太接近就彈開,或者破滅。
因為連自己都搞不定,和別人相處也總是結結巴巴,不是給了太多真心就是找不到理由在意。
長大就好了。長大後懂得把困惑和不安藏好,苛刻都留給自己。
 
看完這兩段文字忽然覺得釋然了,很多人生問題的解答都是長大就好了。如同小時候的很多為什麼,大人都會說你長大就懂了,有些時候長大真的懂了,而有些時候長大是不再在意為什麼了。人生的許多茫然與不安,在長大的過程中,我們漸漸學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,而非長大就不茫然。我們亦在時光中學習如何與不同頻率的人相處,不再像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味的避開,尋找自己的同溫層,並把苛刻留給自己。
 
 
書的後半段滿長的篇幅寫作者對於國家的想望與關懷,我很佩服他毫不避諱的將自己的政治傾向表露無遺,作者花了一些篇幅緬懷鄭南榕和陳澄波等革命烈士,因為先前成大南榕廣場事件,讓我略知鄭南榕是為言論自由自焚的烈士,但對於這段歷史沒有太多情感的波動或共鳴,透過作者的筆觸,那些痛都鮮明了起來。
作者談反課綱
現時的鬥爭決定對過去的理解,爭的是過去,改變的卻是未來。歷史又遠又近。
作者談革命烈士
他們死了,只是死了。但我若記得他的死亡,承擔他的死亡,他的死亡便有生命。
arrow
arrow

    愛吃書的天竺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